对拖延症说“不”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4-03-28 19:18:25

原标题:对拖延症说“不”

1942年8月,不针对个别同志对工作“有时间办也有能力办,对拖但就是延症穿越自救百分比拖到不得不办时才仓促办”的现象,谢觉哉同志写出了《计日程功 反对拖缓》一文。不文中倡导:“日常事件如例行文件,对拖生活问题,延症讲到就须做到,不‘一日事一日毕’。对拖”该文分析一些工作落后的延症原因后一针见血指出,“这就是不‘拖缓’二字在作祟”。

拖,对拖本意指拉着物体使之移动。延症作为形容词,不则指做事不爽快、对拖不干脆、延症穿越自救百分比效率不高,就是我们常说的拖延。什么是“拖延”?心理学家这样解释:当事人故意延迟一项既定任务的执行,哪怕他明明知道这项任务最终是必须完成的,而且这样做可能会使情况恶化。

由此可见,拖延不仅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倾向,还是一种有害的行为习惯,更是一种可怕的主观故意。正因为如此,著名学者阿尔伯特·哈伯德称拖延是“最危险的恶习”。

拖延的特点和危害,《明日歌》里这样形象描述:“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。我生待明日,万事成蹉跎。世人若被明日累,春去秋来老将至。朝看水东流,暮看日西坠。百年明日能几何?请君听我明日歌!”

有位作家曾痛心指出:“时间救治不了大多劣根的东西。像麻木、拖延,时间就救不了。” 中外都有、自古就有的拖延现象,现如今也普遍存在。

2018年3月,德国一名社会学家对26所大学的4万多名学生调查后写道:“拖延症已是年轻人的常见病,在一些年轻人身上还是不治之症。”《拖延心理学》中也指出,在年轻人中,拖延成了一种难改的普遍习惯。

或许是为了鼓励年轻人摆脱拖延症,2018年9月,一名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给新生们上了一堂别样的“开学第一课”,不谈学术研究,也不谈职业规划,而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:对拖延说“不”。

拖延,痛苦的是自己。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,做工作、办事情,越是拖延,内心越是焦躁,心理压力越大。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回想自己患拖延症的情景时说:“我无法克制责备自己一直忽视那些最终不得不做的事情,而每一刻的闲散都增加了我的痛苦。”

拖延,失去的是信任。一名管理学家这样指出:“在管理者眼里,拖延就是慢性对抗,就是想以我凡事都会拖延的习惯,让管理者少给自己交任务。拖延会失去信任,失去信任就是失去成功。”

拖延,拖累的是集体。一名专栏记者调查了本世纪20年来破产的30家企业后发现,破产的原因之一是,决策者和管理者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,采取拖延的态度,不及时果断解决,导致问题积重难返。

俗话说,醒得早不如起得早。对于摆脱拖延症,有人推荐“5秒法则”,即当你有了目标和行动的想法时,立刻倒数5、4、3、2、1,动起来。比如早晨闹钟响起之时,大脑会联想起很多感受——糟糕的天气、拥挤的交通、繁重的工作……离开被窝变得困难,而倒计时会帮助人甩掉复杂的感受,直接跳起床,让改变发生。

这种“直接跳起床”,就是立说立行、日清日结。把这种好作风坚持下去,必结硕果。唐朝宰相刘晏“为人勤力,事无闲剧,必一日中决之”,最终成“众臣典范”。“导弹司令”杨业功“一事当前干在先,万事面前不避难”,较短时间就使部队战斗力实现大的提高。

军队的事情最耽搁不得,军人的作风是雷厉风行。“一朝一夕,今日即逝。一时一刻,今日须惜。”当年,聂荣臻元帅听到国防科技工作者8点能开展的计算决不拖到9点,上午能开展的测试决不拖到下午的工作状态后赞许道,不拖就是不怕,就是信心。同志们这赶早不赶晚的劲头,一定会让人民需要的东西尽快上天。

一“拖”天下无易事,一“勤”天下无难事。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。为了成长、成才、成功,为了梦想、职责、使命,让我们经常默念“今日事今日毕”。(■王 禛  刘含钰)

顶: 99922踩: 28